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行业的运用

2016-11-09 09:52:40

生物识别的范围很广,从最基础的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到声音识别、基因识别、静脉识别、步态识别都属于生物识别范畴。生物识别技术自诞生以来就受万众瞩目,有人为之疯狂,认为这将是智能化道路上的重要一步,也有人质疑这项技术的安全性。

据统计,2014年全球有1500次数据泄漏,10亿条个人信息被窃。移动欺诈导致的年平均损失高达9230万美元。传统的数字或字母密码保存在集中式的数据库中容易被窃,很多人喜欢把不同平台的密码设置成相同的密码,只要一个平台密码外泄,黑客就可以通过“撞库”获取用户在其他平台的密码。12306官网曾因“撞库”发生过一次大规模密码被窃事件。如果这样的“撞库”发生在金融领域,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量。如今,最严谨、最傲娇的金融领域已经格外亲睐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已经进入实用化阶段,这也许是对质疑者最有力的反击。

据《韩国先驱报》英文版报道,新韩银行目前主要采用静脉识别系统,它可以通过静脉识别仪取得个人静脉分布图,再依据对比算法从静脉分布图中提取特征值,并将信息贮存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特征值存储。静脉对比时,只需实时采取静脉图,对数字图像提取特征后,再采用复杂匹配算法与存储在主机中的静脉特征值配对,从而达到鉴定用户身份,确认身份的目的。新韩银行工作人员指出,静脉识别技术的误差仅为0.0001%,与传统使用银行卡或通过人工窗口办理业务相比是很大的进步。

2015年12月25日晚间,为改进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服务,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要拓宽开户渠道并增设远程开户渠道,有条件的银行可探索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其他安全有效的技术手段作为核验开户申请人身份信息的辅助手段。从央行此举可以看出,上层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改变和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而作出的态度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对于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作为核验存款人身份信息的辅助手段给予了支持,这或将直接为新型网络银行,如阿里网商银行、腾讯微众银行等等的生长提供温床,更刺激了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在银行账户开立、结算等环节的渗入,再次搅动互联网金融热潮。


广东智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首家自主研发手掌静脉识别技术的领军企业,公司专注于生物识别技术及产品的研发、销售和服务。

我们的服务

智冠一掌通依托AI+身份认证大数据+云服务的模式,凭借“一掌通”人工智能平台,“掌智付”支付云平台优势。输出系列掌静脉识别和支付产品,包括会员注册机、掌静脉门禁、掌静脉支付系统、掌静脉收银台、掌静脉道闸、无人货柜、无人超市等提供整合系统性解决方案。

公司架构:深圳云派思 |
科技改变世界 智慧引领未来
版本所有©2017广东智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